top of page

家庭影集:纪录、档案与考古



从香特尔·阿克曼到乔纳斯·梅卡斯,从河濑直美到小田香,家庭常常成为影像作者们的启程之地或返回之所。
基于个体记忆与经验的非虚构影像创作中,家庭被如何定义与表现?如何处理作为档案的家庭影像?围绕“家庭”、“家人”的创作如何可能帮助创作者反思或重塑与家人的关系?当有关家庭的私人记忆进入公共视野,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可能性,在宏大单一的历史叙事之外如何开辟出另类的替代性空间?
在这项策划中,我们试图以“家庭影集”为棱镜,去聚焦和观察不同创作者以“家庭”为出发点的非虚构作品与创作实践,在这里,我们并不试图对这些作品、创作实践进行归纳或提炼,而更希望让它们构成并置和对照,以激发新的想象、勾连与创造的可能性。
————佟珊



1

家庭影像:考古

Screenings&Talks



“家庭影像:考古” 选取的两部作品都使用了家庭影像素材(家庭录像或家庭照片),并将其作为档案进行再处理和再创造。

在针对“一个人如何处理一份文献/文件(document)”这一问题的探讨中,视觉艺术家黑特·史特耶尔(Hito Steyerl)援引福柯的观点,区分了历史与考古学的⽅法。她指出前者关心的是文献真伪的问题,而后者则并不试图解释文献,“而是安排它,组织它,在层次上或系列上分布它”。在这个意义上,《倒错的编年史:出/入亚洲之旅》(2021)与《公园日记》(2020)都可以被视为某种“影像考古”。

《倒错的编年史:出/入亚洲之旅》以潘律和荒木悠个人家庭录像为素材,并置剪辑之外,两位创作者的画外音对谈构成了理解、反思家庭影像的关键。它们不仅为观者进入这些封闭而亲密、日常而琐碎的家庭影像提供了具体的语境,同时也保有距离的、对“家庭影像”作为某种中产阶级家庭的消费生活文化其背后所隐藏的性别意涵、阶级性和跨国性提出了质询,而没有轻易陷入某种对“无可挽回的失去”的怀旧与伤感。

《公园日记》则从一张家庭照片进入有关“庐山”的多义空间。影片中的“庐山”既是具体的地理空间,也是某种充盈着历史印记与文化符号的集体记忆空间。影片对多种影像文献的选取、重组,勾连起私人与公共、历史与政治等多个维度,建构出一份极具个人视⻆但⼜不乏公众性的新型档案,为我们进入和想象历史与过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


影片信息


对谈嘉宾


潘律(学者、影像创作者)雷磊(艺术家、动画作者)


时间:11月27日(周六) 13:00-15:30

地点: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





2

主题论坛

家庭影像:纪录与创作



“家庭影像:纪录与创作”这一论坛源于选片工作中的一个具体的观察与思考。在BISFF每年收到的大量短片投递中,以家庭为主题的作品总是稳定地占据了一定比例,其中既包含涉及家庭、成长、童年的剧情片,也有拍摄家人、家庭关系的非虚构作品。由于生活经验有限、社会阅历缺乏,选择自己最熟悉、最有感触或最容易掌控的家庭题材(常常涉及对自我与家庭关系的探索)无可厚非,但选择怎样的美学形式以及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一主题,则值得创作者思考。

与其他形式的影像创作不同,(非虚构)家庭影像作为一种发生于现实生活与家庭关系之中的创作实践,往往先于其作为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文本。以分享创作经验为目的,本论坛邀请数位青年创作者,其中大部分为本届BISFF入围作者,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与方法。他们作品所展现出的不同美学取向也构成了对照,希望给观者以新的想象和启发。






1《经前综合征》2《鞍山日记》3《和爱有关的日子》4《难》

论坛嘉宾

蔡宁《经前综合征》董秀智《鞍山日记》苏钺秦《和爱有关的日子》彭祖强《难》胡涛《偷羞子》、《地洞》


时间:11月28日(周日)19:00-20:45

地点:北京德国文化中心·歌德学院(中国)




3

展览影像装置







该项目还包含一个三通道的视频装置。影像装置由三台晶体管电视机组成,循环播放档案收集者和电影作者方天宇收集的历史录像(总长约16小时)。装置将延续录像带的媒介特质,用晶体管4:3比例的原生态载体进行播放,同时三台并列的器材,则呈现出一种档案馆的特质;而归档的方式则还原了家庭录像拍摄者的特点--随手写成的录像带贴纸。档案像是沉默而安静的主人,他向所有人发出邀请,然而每个人开启的旅途则完全不同。






Commenti


bottom of page